鳥類新朋友頻頻闖鏡
數(shù)據(jù)解構武漢鳥類面孔
武漢是鳥類的詩與遠方
觀鳥見證生態(tài)之變
策劃:汪明 查昭 吳康安  編輯:劉建維 楊威 方田 郭金富 李琛  設計:蔡暢  技術:黃小明  插畫:王昌羿  視頻:童湛 李峻  實習生:雷珍珍
注:
①數(shù)據(jù)來源于武漢市園林和林業(yè)局聯(lián)合武漢市觀鳥協(xié)會每年發(fā)布的《武漢重點區(qū)域鳥類監(jiān)測年報》,以及新聞報道;
②鳥類鳴聲來源:xeno-canto,采用CC BY-NC-SA 4.0授權;
③鳥類生物分類主要依據(jù)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發(fā)布的《中國生物物種名錄》;
④全國鳥類物種數(shù)依據(jù)《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(第三版)》。
主要參考資料:
人民日報:《多國采取行動保護候鳥遷徙》
光明日報:《守護候鳥遷飛通道需要全球攜手合作》
生物多樣性保護
是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牽掛
5月22日是“國際生物多樣性日”
讓我們一起來聽群鳥啁啾
感受生物多樣性之美
2023年4月,武漢市公布了2022年鳥類監(jiān)測年報。
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位“稀客”造訪,創(chuàng)7年來新高。
這些新朋友都是誰?
鳴聲
XC478919
錄音師:
Stanislas Wroza
鳴聲
XC411515
錄音師:
Anon Torimi
鳴聲
XC685726
錄音師:
Thet Zaw Naing
鳴聲
XC730698
錄音師:
Vincent
鳴聲
XC722240
錄音師:
Bo Shunqi
鳴聲
XC294058
錄音師:
Mike Nelson
鳴聲
XC539063
錄音師:
LIN Wen-Horn
鳴聲
XC265888
錄音師:
Mike Nelson
鳴聲
XC179391
錄音師:
Patrick Blake
鳴聲
XC347559
錄音師:
Albert Lastukhin
鳴聲
XC521449
錄音師:
Sunny Tseng
鳴聲
XC657461
錄音師:
Dag Sterlund
鳴聲
XC768636
錄音師:
Dave Guo
鳴聲
XC768815
錄音師:
Michel Veldt
鳴聲
XC487593
錄音師:
Zhou Zhe
鳴聲
XC321489
錄音師:
Tom Wulf
鳴聲
XC782771
錄音師:
Oriental Stork
鳴聲
XC766527
錄音師:
Zhou Zhe 周哲
鳴聲
XC134758
錄音師:
John Wright
鳴聲
XC766717
錄音師:
Zhou Zhe 周哲
從相遇時間看,武漢市除6月外其他月份均有新鳥記錄,在5月更是遇見了4位“稀客”。
新朋友“含金量”頗高:黑臉琵鷺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,褐冠鵑隼、林雕、仙八色鶇、斑脅田雞、闊嘴鷸和花田雞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。
武漢鳥類觀測記錄始于漢口開埠,
2016年起規(guī)范化運作并定期發(fā)布數(shù)據(jù)。
鳥類的面孔,就藏在這些數(shù)字里。
2022年,在武漢市觀測到380種鳥,是自2016年以來最多的一年。7年間,共有87種新鳥進入武漢鳥類名錄獲得“戶籍”。截至2022年底,武漢市鳥類物種數(shù)已刷新至452種,約占湖北省鳥類物種數(shù)(585種)的77%和全國鳥類物種數(shù)(1445種)的31%,這意味著在漢有機會遇見全國近1/3的鳥種。
在觀測地,野生鳥類按居留類型分為留鳥與候鳥。其中,候鳥又分為夏候鳥、冬候鳥、旅鳥和迷鳥。
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在武漢市鳥類種群中,候鳥占絕對優(yōu)勢,冬候鳥和旅鳥是主力軍?傮w來說,鳥類種群數(shù)逐年增加反映了武漢市生物多樣性日漸豐富。
從月度數(shù)據(jù)看,4月和10月是武漢市鳥類的活躍時段。
武漢地區(qū)在這兩月迎來春秋季候鳥遷徙高峰,大批在南北半球間來回跋涉的候鳥遷徙過境。
青頭潛鴨2009年回歸市民視野,紅胸黑雁2019年“打卡”府河,卷羽鵜鶘2021年再度現(xiàn)身沉湖,黑臉琵鷺2022年飛抵武湖……來武漢的珍禽越來越多。
截至2022年底,在武漢市共發(fā)現(xiàn)81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鳥類,較2016年數(shù)量翻了一番多。
截至2022年底,武漢鳥類名錄收錄的452種鳥類中,有18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。它們都是誰?
武漢市觀鳥協(xié)會介紹,不隨季節(jié)遷徙的留鳥都是“常住戶口”。日常生活中,哪些野生鳥類最容易被觀察到?觀鳥協(xié)會給出了答案:
萬鳥翔集,聲鳴十里。
每年長途奔波來武漢的鳥兒,
為何青睞這里?
據(jù)統(tǒng)計,全球有1萬多種鳥類,其中40%具有遷徙習性。這些鳥兒沿相對固定的路線定期往返遷徙,過程堪稱鳥界“馬拉松”。
目前世界上有9條主要的候鳥遷徙路線,其中有4條經(jīng)過我國。武漢位于最繁忙的賽道——“東亞—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”,既是雁鴨類冬候鳥的越冬區(qū),又是鸻鷸類旅鳥的中轉站,還是部分夏候鳥的繁殖地。
武漢被譽為“濕地之城”,是一座伴水而生的城市,也是全球同緯度地區(qū)和長江中下游湖泊型濕地的典型代表。
武漢市擁有165條河流、166個湖泊,濕地面積占區(qū)域面積18.9%。廣闊的濕地養(yǎng)育了肥美的魚蝦和種類繁多的昆蟲,吸引眾多鳥兒來“打卡”。
鳥類中不乏“潔癖者”,它們對生活地域的水質(zhì)極為挑剔。為滿足其需求,武漢市不懈治水護水。
長江、漢江穩(wěn)定保持二類水質(zhì),水質(zhì)優(yōu)良湖泊較“十二五”末增加40個,三次通過“國家節(jié)水型城市”復查……武漢市治水成效顯著,鳥兒的“飲水安全”得到保障。
在武漢市,政府與民間已形成鳥類保護的合力。
長江大保護和河湖長制、濕地保護修復等系列措施持續(xù)發(fā)力,武漢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改善明顯。
蝦塘老板守護青頭潛鴨、“花甲護鳥隊”守護天鵝、工程師堅守沉湖濕地保護鳥類……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愛鳥護鳥隊伍。
武漢市還組織了多種環(huán)保知識宣傳,鼓勵市民愛鳥護鳥!人鳥和諧共生”的觀念深入人心,城市成為鳥兒的“伊甸園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