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面寒風瑟瑟,室內熱氣騰騰,“嘰嘰”聲不絕于耳……近日,位于孝南區(qū)祝站玉豐村的孝感市禾牧家庭農場負責人熊新元又來到鵪鶉養(yǎng)殖大棚,探望這些“小家伙”。
2014年底,在外地做服裝生意小有成就的熊新元,欣然接受玉豐村村委會的“橄欖枝”,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(xiāng),“跨界”成了養(yǎng)殖戶。目前,該農場每年出欄生豬5000余頭、鵪鶉20萬只、產蛋10萬斤以及稻蛙養(yǎng)殖150畝。
“村子臟亂差,土地荒廢嚴重,能不能幫助鄉(xiāng)親增收先不說,至少不能讓土地再荒廢下去了。”熊新元坦言,回來之前已做好了“賠本”的打算。從最初投入300萬元,到如今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,他說:“從來不后悔回來,因為,這也是我的家鄉(xiāng)?!?/p>
但是,熊新元的回歸還是讓部分鄉(xiāng)親不理解。每畝一年350元的流轉費,每三年上浮10%,“可老百姓仍然有顧慮,不愿意流轉土地,總怕流轉了以后就要不回來,”玉豐村主任熊鋒回憶道。
村民熊存木最初不愿意將7畝地流轉出來,村干部一連去了4次,他的思想觀念一直轉不過來。他問村干部:“土地給你們了,我吃什么?”后來,熊新元上門跟他聊天,幫他算賬,“我告訴他以后可以到農場來打工,一年能收入2萬多元,比4000多元的耕田收入高許多?!毙艽婺韭犃?,答應試試。如今,在基地拿著穩(wěn)定工資的熊存木逢人便說:“我這木腦殼,差點丟了‘金疙瘩’”。
截至目前,禾木家庭農場已流轉500畝土地,僅流轉費便為村民年增收近20萬元,年支付工資60萬元。
貧困戶熊海峰患有腎衰竭,9畝土地荒廢多年,沒有收入不說,每周還要去醫(yī)院透析三次。熊新元了解情況后,安排其父親到基地打工,年增收2萬元。貧困戶熊發(fā)清也是因病致貧,夫妻二人主要靠吃低保。熊新元回來后,讓其兒子到基地打工,年增收1.5萬元。
近年來,在鎮(zhèn)、村的大力支持下,禾木家庭農場不斷壯大。熊新元告訴記者,回來后,鎮(zhèn)里先后為他們修建了一條1500余米的產業(yè)路,方便物資進出;因為用電量大,原有線路經常跳閘,村里第一時間協(xié)調電力部門接了一條專線。
在熊新元的示范帶領下,近年來先后有5名能人返鄉(xiāng)成立種養(yǎng)合作社,帶動村民增收,壯大村級產業(yè),村年收入達30萬元,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現百分百就業(yè)。2016年,玉豐村“摘帽”,44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出列。
付出一份責任,收獲一份感恩。
熊鋒笑說:“我們坐席是按輩份,但熊總去了必須坐大席?!?/p>
熊新元則說:“我常常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多,但鄉(xiāng)親給我的太多,讓我很感動?!?/p>
他回憶道,今年2月29日,受疫情影響,數萬斤鵪鶉蛋滯銷,“那段時間壓力很大”。一次好不容易接到一個1.5萬斤鵪鶉蛋的大訂單,“但對方要得急,上午接到訂單,第二天必須送貨上門”。
正當熊新元和家人著急上火時,當天下午一二十名村民結伴而來。原來,大家聽說了熊新元的難處,二話不說要過來幫忙。當天,大家連續(xù)工作七八個小時,直到晚上快十點鐘才回家?!拔乙豆べY,可他們執(zhí)意不要。”貧困戶熊海峰、董金連說:“熊總幫了我們這么多,我們得講情義,這時不幫啥時幫?”
Copyright ? 2001-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營業(yè)執(zhí)照 - 增值電信業(yè)務許可證 - 互聯網出版機構 - 網絡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 -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許可證
版權為 荊楚網 www.cnhubei.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