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為金石博物館中的拓片展示 武一力 攝
中新網武漢6月12日電 (武一力)“每一塊有銘文或圖案的老磚背后,都蘊藏著厚重的歷史、城市的記憶?!睆堄押Uf。
張友海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金石器物全形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,也是漢口文體中心荊楚金石博物館館長。他介紹,金石即古代鐫刻文字、頌功紀事的鐘鼎碑碣;全形拓是以宣紙緊覆在金石器物的文字、紋飾或器形上,以墨拓技法把器物原貌轉移到宣紙上的古老技藝,是傳拓中最復雜的一種技法,有著“古代照相機”之稱。
張友海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金石器物全形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武一力 攝
記者近日走進金石博物館,400多種、2000余件古磚古瓦及拓片映入眼簾,藏品包括城磚、墓磚及祠堂、公會、會館、書院等用磚,磚上刻有漢字、圖案、數字、英文等銘文,時間跨度從商代沿至新中國初。此外,館內藏品還有浙寧公所、新安書院等歷史人文建筑用磚,以及官窯、漢陽鐵廠、順興、漢陽造等磚廠記名磚,“復原”了湖北近代城建史。這2000余塊磚磚瓦瓦,都是張友海20多年間從湖北宜昌、襄陽和武漢等地尋回來的。
近年,張友海在武漢市江漢區(qū)武勝社區(qū)武勝里拆遷區(qū),找到多塊刻有“吉安會館”字樣的老磚,他如獲珍寶。
“近代漢口是商埠重鎮(zhèn),萬商云集,旅居異地的同鄉(xiāng)人為經商交流、聯(lián)絡鄉(xiāng)誼興建了安徽會館、山陜會館、萬壽宮等近200多座會館、公所,但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吉安會館的老磚!”張友海說。他運用全形拓、平面拓等傳拓技藝手段,為每塊磚瓦做拓片、測尺寸、建立檔案。
“要想留住傳統(tǒng)文化的根脈,就不能忽視這些帶有文化印記的歷史遺物。作為金石全形拓手藝人,我有責任與政府相部門攜手共同搶救、保護、弘揚城市歷史記憶?!彼f。(完)
Copyright ? 2001-2018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營業(yè)執(zhí)照 - 增值電信業(yè)務許可證 - 互聯(lián)網出版機構 - 網絡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 -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許可證
版權為 荊楚網 www.cnhubei.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