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周虎鈕銅錞于引人矚目 通訊員供圖
□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劉俊華 通訊員 史麗
面朝三峽大壩,湖北秭歸縣博物館(新館)自正月初一開館以來,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八方來客。截至正月初九,累計接待參觀者逾4萬人次,單日最高接待量突破4600人,成為展示長江文明、傳承巴楚文化的重要文化地標。
秭歸博物館現(xiàn)有館藏文物8000余件(套),文物的時代也從石器時代一直延續(xù)至今。依托得天獨厚的文物資源而建的秭歸縣博物館,文物基本陳列展位于三峽移民博物館二層,展陳面積430平方米,陳展文物406件(套)。該館以“秭歸春秋”為主題,展陳內容包括前言、史前之光、巴楚風流、千年歸州、紅色記憶、結語六大部分。
步入展廳,仿佛暢游于歷史畫卷,起筆落筆之間訴說著時光的滄桑。
館藏中,東周虎鈕銅錞于是巴民族用于指揮軍隊進退的軍樂器。出土于楊林橋鎮(zhèn)下馬臺,形狀近似桶形,頂部中央鑄有虎形鈕,虎形仰頭張嘴,倨牙翹尾,造型生動細膩。巴人以虎為圖騰,認為虎能帶來力量、守護和庇佑。東周時期文化交流頻繁,虎鈕銅錞于反映了巴文化與楚文化的融合,展現(xiàn)了多元文化碰撞下的獨特藝術風貌。
館內現(xiàn)藏東周越王州勾劍,是楚文化的生動見證。它出土于歸州鎮(zhèn)香溪衛(wèi)生院,劍兩面分別刻鑄特有的雙勾鳥蟲篆書浮雕銘文“越王州勾”“自作用劍”,劍首為盤形,劍身表面與柄、格的黑漆古色硫化層迥異,銘文清晰可見,顯示了劍的非凡身份,是研究越國文化的重要文物。
秭歸還是屈原文化的重要發(fā)源地,有屈原祠及諸多相關遺跡,流傳大量傳說,民俗與屈子相連,文物、精神傳承不斷。
“博物館是連接著過去和現(xiàn)代的橋梁”,秭歸縣文保中心副主任望青松表示,新館將深化與三峽文化研究機構的合作,通過特展、研學、非遺活化等形式,讓巴楚文化的時代價值在新時代綻放異彩。
Copyright ? 2001-2025 湖北荊楚網(wǎng)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-
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鄂B2-20231273 -
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鄂)字第000號
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 1706144 -
互聯(lián)網(wǎng)出版許可證 (鄂)字3號 -
營業(yè)執(zhí)照
鄂ICP備 13000573號-1 鄂公網(wǎng)安備 42010602000206號
版權為 荊楚網(wǎng) www.cnhubei.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