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農歷春節(jié)期間,經濟日報記者赴內蒙古、新疆、廣東、浙江、河南等多個省份,圍繞溫暖新生活、經濟新動能、山鄉(xiāng)新畫卷等主題展開深入報道,在濃濃的年味里,多層面展現我國經濟發(fā)展活力。
尋找幸福新定義
家事國事天下事,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。這個春節(jié),記者來到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采訪,感受著身邊觸手可及的幸福。
當被問到“準備了哪些年貨”時,四子王旗查干補力格蘇木格日勒圖雅嘎查牧民阿拉騰達來細數起來“牛肉、羊肉、雞肉、豬肉、魚肉……”,圖門其其格說,“啥都有,數不過來了”。他們不約而同地說,“現在和過去比起來,天天過大年”。
一年一度的春節(jié)成了尋常事,是對幸福最生動的注解。正是因為“米袋子”“菜籃子”“果盤子”常年量足價穩(wěn),各色美食不再只有春節(jié)才吃得到,“天天過大年”方能成為人們的心聲。
豐沛的物資讓餐桌滿滿當當,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則讓春節(jié)的儀式感、氛圍感拉滿。冰雪游客那達慕上,賽駱駝、搏克、巴日蓋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遺代表性項目輪番登場;烏蘭察布之夜國潮味十足,街區(qū)布景古風古韻、文化表演引人注目。
春節(jié)的年味兒離不開滿桌的美食,但人們對幸福的追求不再停留于吃得飽、穿得暖。豐富的文化供給讓幸福延展出新的定義。
在距離邊境線約60公里的地方,居住著牧民魏華一家,蒙漢融合、四世同堂、帶頭致富是這個家庭的鮮明特點。年近90歲的爺爺講述幾十年前的苦日子,感嘆如今的好日子;已成為家庭頂梁柱的魏華,計劃著如何依托電商直播將牛羊賣到更遠的地方;孩子們嬉戲打鬧、茁壯成長……老有所養(yǎng),幼有所依,年輕人有動力,日子有奔頭,是無數中國家庭的縮影。
春節(jié)在中國人心中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,蘊藏著人們對民族文化深刻的認同與自豪,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無盡的愛與溫暖。在烏蘭察布蹲點近一周,記者遇見了許許多多幸福的人,看到了熱氣騰騰的中國。 (經濟日報記者 張 曉 楊嘯林)
創(chuàng)新腳步不停歇
春晚上穿著花馬甲轉手絹的機器人、火出圈的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,都出自浙江杭州的科技企業(yè)。這個春節(jié),記者來到杭州市余杭區(qū)、西湖區(qū),探尋這里的科創(chuàng)密碼。
春節(jié)期間的杭州,濕潤的空氣中帶著絲絲寒意,記者走進這里的科研實驗室和科創(chuàng)企業(yè),感受到噴涌的暖意,每一位堅守一線的科研工作者都在為祖國貢獻著創(chuàng)新的力量。
農歷正月初五,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,一群科研人員正在忙碌著。高光譜載荷研制項目實驗室副主任設計師曲宏松告訴我們,他們項目組3個月沒休假,過年也沒有休息。為確保無菌操作,需要在封閉空間內工作,他們就盡量少喝水,減少進出,最長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。
科研道路不是一帆風順,充滿了未知、挑戰(zhàn)與不斷試錯。正因為科研人員日復一日的堅守與努力,才成就了我國的科技進步。每一位科研人員都在為實現一個個“看似不可能”的目標付出不懈努力,面對困難,他們不逃避、不退縮,迎難而上,敢于在失敗中總結經驗,在困境中尋求突破。
政策與環(huán)境的共同作用,是科技與創(chuàng)新不斷推進的驅動力。余杭區(qū)、西湖區(qū)為人才創(chuàng)造的良好發(fā)展環(huán)境,尤其是產學研融合模式為區(qū)域創(chuàng)新注入了新動能。這里不只是提供了完善的服務機制,還有創(chuàng)新的土壤和合作的機會,所以科創(chuàng)企業(yè)才會選擇在這里扎根、成長。
這次蹲點采訪讓記者深刻體會到,創(chuàng)新不僅是技術突破,更是一種全方位生態(tài)建設,需要政策引導、環(huán)境支持、人才聚集以及持續(xù)資源投入。杭州正是通過多方面協同發(fā)力,用強大的創(chuàng)新引擎推動經濟蓬勃發(fā)展。
這座城市的創(chuàng)新故事還在繼續(xù),因為在這片朝向未來的土地上,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,每一次突破都在重新定義創(chuàng)新的維度,追光者的腳步永不停歇。 (經濟日報記者 劉沛愷 向 萌)
新家新年新生活
新年寓意著新的開始,對于河南開封市蘭考縣三義寨鄉(xiāng)丁圪垱、楊圪垱兩個村的村民來說,這個“新”字有著更切身的感受——從黃河高灘區(qū)到現代化社區(qū),從老屋到樓房,從種地到務工……
搬入丁楊社區(qū)的他們,在新家的第一個新年如何過?記者三入社區(qū),在居民家的嘮家常中,在活動中心的剪紙中,在游樂場的歡笑聲中,在工廠的忙碌操作中……感受到這個新年,他們不只是換了個地方,更是迎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。
面對新變化,這群曾在焦裕祿同志帶領下戰(zhàn)勝“三害”(風沙、鹽堿、內澇)的人們,表現出主動適應和積極調整的態(tài)度和行動。
他們把嘮家常的地方,從村口挪到社區(qū)門口,曬著太陽打著牌,開著玩笑聊著天……記者融入其中,感受到濃濃鄉(xiāng)情里的那份親近和自在。
他們告別鋤頭,在周邊尋找工作機會,來社區(qū)當保安,到門口開超市,去工廠做工人……勤勞的他們,哪能閑得下來,那勞作的身影里,那開心的笑臉上,洋溢著滿足和希望。
他們離開故土,謀劃著新居里的新生活:看病更方便了,還能報銷一部分;就近入學幫他們省了路費,安全也更有保障;雖然沒有過去自家種的菜那么新鮮,但家門口就有菜場和超市,讓他們也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……他們盤算著每一筆收入和支出,心里的這本賬越算越踏實。
這份“搬得出、穩(wěn)得住、能致富”的安居答卷,離不開在背后默默付出的黨員干部。下定決心不等不靠,探索出“政策性項目資金+經營性收益資金+村民自籌”的市場化搬遷模式;面對各種搬遷訴求,耐心與村民溝通,盡力做好每一件小事;為了讓群眾早日喜遷新居,他們爭分奪秒,7個月完成42棟樓封頂,9個月達到交房條件……蘭考黨員干部的為民情懷和拼搏奉獻,是對焦裕祿精神的生動傳承。
“蘭考人民多奇志,敢教日月換新天”,黃河高灘區(qū)群眾的搬遷故事,書寫著新時代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。 (經濟日報記者 王明昊 杜秀萍)
社火舞出新風貌
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、“中歐班列”的火車頭、身著“太空服”的企業(yè)員工……新春之際,記者來到新疆烏魯木齊,通過當地首次舉辦的社火迎新春聯演活動,看到了烏魯木齊在民族團結和社會發(fā)展等方面展現出的時代風貌。
1月23日,零下20攝氏度的現場寒風凜冽,但記者的感受卻是熱氣騰騰——表演者臉上始終洋溢著燦爛的笑容,熱情的觀眾跟著音樂一起舞動,現場歡呼陣陣、掌聲不斷。
社火是情感的紐帶、文化的橋梁。新疆社火除了舞龍、舞獅、秧歌等傳統(tǒng)內容外,還與新疆花兒、麥西熱甫等各民族非遺和民俗文化巧妙融合。在達坂城,大家身著節(jié)日盛裝,載歌載舞,共同表達對生活的熱愛。達坂城區(qū)達坂城鎮(zhèn)紀委監(jiān)察辦監(jiān)察員木合塔爾·馬木提第一次參加社火表演,“很高興通過這種方式深入了解傳統(tǒng)文化,今后還想繼續(xù)參加”。
在三道壩鎮(zhèn)的社火表演中,記者看到的不僅是歡樂喜慶,更是鄉(xiāng)村振興成果的生動展示。大碗涼皮碰上“水稻”,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變身時尚舞者……農耕民俗巧妙融入表演,物質生活條件改善為村民們精神文化生活繁榮提供了堅實基礎。演出中傳統(tǒng)與創(chuàng)新元素的結合,展現出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記者還了解到,三道壩鎮(zhèn)將社火與鄉(xiāng)村農文旅相結合,打造特色文化品牌,吸引了眾多周邊居民和游客前來觀賞體驗。不僅帶動了當地餐飲、住宿等相關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,還促進了當地的農產品銷售,讓更多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增收的美好愿望。社火表演不再是簡單的文化休閑活動,更成為推動鄉(xiāng)村振興的重要力量。
社火不僅傳承了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,更凝聚著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。在冰天雪地中,人們用熱情融化嚴寒,用歡笑傳遞溫暖,用行動詮釋著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深刻內涵。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,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,共同譜寫著新時代的團結樂章。 (經濟日報記者 李秋旸 樊楚楚)
非遺展現新氣象
芳香四溢的百年花市、人潮熙攘的非遺街區(qū)、技藝高超的匠人工坊……在廣州蹲點采訪的一周,記者真切感受到濃濃年味兒中,傳統(tǒng)與現代的交織、文化和經濟的共榮。尋著文脈、沉浸花香、步履不停,我們將筆尖和鏡頭對準具有經濟張力的文化場景,探尋廣州春節(jié)經濟與文化的活力密碼。
作為當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消費場景,記者深入西湖花市蹲點采訪,和商家、消費者深入交流,向“會算賬”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請教,傾聽春節(jié)期間百年花市、文創(chuàng)產品背后有生命力的經濟故事。
西湖花市蹲點結束已是凌晨,打車返程時,司機丁官林與記者攀談起來:“咱們的非遺花市熱鬧吧?我們一家每年都來拍照打卡?;ㄊ性睫k越好,日子也越過越旺?!辟|樸的話語流露出自豪與滿足。
在廣繡工作室,一位游客反復查看廣繡商品。從提出價格質疑,到親身體驗后認同廣繡藝術價值,記者見證了這位游客對非遺產品“路轉粉”的過程。這說明,中國非遺文創(chuàng)產品不僅要保持源遠流長的精氣神,更要時刻緊跟市場需求和消費者期待,不斷調整營銷策略,才能歷久彌新。記者發(fā)現,不少企業(yè)正打通上下游鏈條和海內外市場,引入AI、大數據等新技術,以經濟與科技賦予非遺新動能。
從除夕夜熱鬧的鮮花檔口,到海內外熱銷的非遺文創(chuàng),隨著廣州花市品牌與文旅、科技深度融合,百年花市傳承不息、創(chuàng)新不止。每個人宛如穿越時空之門,沉浸于豐富多元的文化消費場景中。這背后,既得益于相關政策對文化與經濟的支持和推動,也反映出商戶與消費者對未來的好日子充滿信心。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,也為文化新業(yè)態(tài)繁榮發(fā)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,助力消費新活力加速釋放。 (經濟日報記者 覃皓珺 王墨晗)
Copyright ? 2001-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-
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鄂B2-20231273 -
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鄂)字第000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 1706144 -
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(鄂)字3號 -
營業(yè)執(zhí)照
鄂ICP備 13000573號-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
版權為 荊楚網 www.cnhubei.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