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 2021年夏天,“敘”寫傳奇——敘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館開展,這是敘利亞文物首次在中國舉行的大型展覽。
■ 近兩百件(組)展品來自敘利亞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、阿勒頗博物館、代爾祖爾博物館、賈頗勒博物館、拉塔基亞博物館等9家博物館。
■ 一晃三年多過去了,深圳、成都、北京、太原、南寧、嘉興、南京……它們“走南闖北”,在中國已經(jīng)完成了十一站巡展。
■ 明年它們會去哪里?它們什么時候回家?
本輪巡展的主辦方之一是中國文物交流中心,該中心主任譚平告訴記者:“這批文物明年仍將在中國巡展,目前我們正在積極推進巡展具體事宜。”
在過去的三年里,這批文物的巡展路線是——
深圳市南山博物館:“敘”寫傳奇——敘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(2021年8月4日至11月7日)
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:文明的萬花筒——敘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(2021年12月30日至2022年5月8日)
國家圖書館(國家典籍博物館):邂逅·美索不達米亞——敘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(2022年6月24日至10月8日)
河北博物院:玫瑰國度——敘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(2023年1月19日至4月9日)
山西博物院:文明“敘”語——古敘利亞文明特展(2023年4月18日至7月9日)
廣東省博物館:敘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(2023年7月20日至10月20日)
寧夏回族自治區(qū)博物館:“敘”寫傳奇——敘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(2023年11月21日至2024年1月21日)
寧夏固原博物館:絲路“敘”語——敘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(2024年1月26日至3月31日)
嘉興博物館:文明的十字路口——敘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(2024年1月18日至4月18日)
南京城墻博物館:文明的眼睛——百件文物說敘利亞萬年歷史(2024年5月17日至10月17日)
南寧市博物館:敘說——敘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(2024年5月18日至8月18日)
從今年開始,這批敘利亞文物開始“兵分兩路”,拆分成兩組在不同的博物館分別展出,因此展期上出現(xiàn)了重疊。這是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為擴大展覽影響力、滿足博物館個性化展覽需求,讓更多觀眾能夠近距離欣賞到敘利亞文明之美的創(chuàng)新舉措。
經(jīng)過連續(xù)十一場、高水平高規(guī)格的巡展,這批文物中的諸多“代表”已經(jīng)令我們感覺既熟悉又親切。
比如那個眼眶深深、半裸上身,留著一把大胡子卻穿著優(yōu)雅半裙的青銅時代祭拜者雕像;比如那對永遠一起出現(xiàn)在鐵器時代壁畫上的“好兄弟”,他們不僅戴著耳環(huán),還像是畫了眼線,雙目炯炯有神,注視前方。
造型如水滴的舊石器時代手斧,邊緣依然鋒利;長翅膀的斯芬克斯在精美浮雕上面對面站立;還有珍珠貝母鑲嵌畫、彩色串珠鏈、梨形玻璃瓶和藍色釉陶油燈,雖歷經(jīng)歲月磨洗,依然美得令人心悸。
敘利亞地處兩河流域,距今數(shù)十萬年至數(shù)萬年前,這里已存在原始人類活動的痕跡。
公元前8000年,新石器時代的開始引發(fā)了一系列社會政治和經(jīng)濟變革;公元前3000年左右,敘利亞開始出現(xiàn)原始城邦國家;公元前8世紀開始,不同文明先后在此留下歷史印跡,敘利亞相繼被亞述、新巴比倫、馬其頓、羅馬、阿拉伯等政權統(tǒng)治,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(chǎn)。
巡展中出現(xiàn)的最古老文物,就是那把舊石器時代的手斧,距今50萬年~30萬年。手斧呈水滴狀,上部尖而薄,下部寬而厚,左右兩邊和正反兩面基本對稱,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標準化加工的重型工具,屬于早期阿舍利文化的典型器物,也代表了古人類進化過程中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術水平。
值得一提的是:2020年發(fā)現(xiàn)的四川稻城皮洛遺址也出土了大量精美手斧,它們是迄今在東亞發(fā)現(xiàn)的最典型的阿舍利晚期階段的文化遺存,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術產(chǎn)品。
兩河流域的核心區(qū)域在今天的伊拉克境內,幼發(fā)拉底河的中上游則穿過敘利亞的東北部地區(qū),為敘利亞大草原帶來珍貴的水源,也令這一帶處于著名的“新月沃地”范圍之內。
位于幼發(fā)拉底河西岸的馬里古城,在4000多年前就已興旺繁榮。從公元前2900年到公元前1759年,這座古城是兩河流域的貿(mào)易中心之一,也是通往地中海的交通樞紐,非常適合收集和分發(fā)貨物,就像一個公元前的“轉運中心”,連城市的設計都接近一個完美圓形。
在馬里古城考古發(fā)掘出的檔案中,保存了超過25000塊泥板,內容以賬目記錄和法律文書為主,其中描述了豐富的物資,包括珍貴的香料如香菜、孜然、藏紅花和丁香。甚至還有冰,那是當時統(tǒng)治馬里的國王從北部山脈運來的、不折不扣的奢侈品。
而那尊著名的“祭拜者雕像”(左上圖)就出土自馬里古城。石雕人像由雪花石膏制成,那條裙子的原型應該是羊毛所制,屬于典型的蘇美爾人服飾:一層層葉片狀(或花瓣)紋飾,后部支撐成筒狀,有點像草裙。幼發(fā)拉底河沿岸的廟宇有很多這類小雕像,被置于廟宇內墻邊的椅子上,代表著行政官、登記員、辦事員和商人等社會富裕階層人士。
和古埃及的金字塔修建史一樣,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本土文明政權,在公元前的紛紛擾擾中就已經(jīng)全部落幕了。尼布甲尼撒二世治下的新巴比倫是其最后的輝煌。公元前539年,波斯帝國的統(tǒng)治者居魯士二世進入巴比倫,取代了巴比倫末代國王那波尼德的位置。
那些古老的城市繼續(xù)存在,“它們永遠被遠離底格里斯河和幼發(fā)拉底河的帝國所統(tǒng)治?!泵绹鴩业乩韺W會的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》一書中這樣寫道,“它們將先后置于居魯士二世和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帝國、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帝國、羅馬帝國以及帕提亞和薩珊的波斯帝國治下,直到公元7世紀被穆斯林征服?!?/p>
盡管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已成為久遠的歷史,但它們留下的豐厚文化遺產(chǎn)依然在我們身邊,從《漢謨拉比法典》到《吉爾伽美什史詩》,從鐘表計時采用的蘇美爾六十進制時間測量體系,到天使與魔鬼的傳說……全世界都或多或少接收了一些來自那片古老土地的記憶。
時間會磨損記憶,而戰(zhàn)火會摧毀遺址。敘利亞境內擁有3500多處古跡,其中許多都在近年來的戰(zhàn)爭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。其中最令人痛心的一處,當屬著名的帕爾米拉遺址。
“帕爾米拉”源于希臘語,在阿拉伯語中叫“臺德穆爾”,原意均為“椰棗林”。這是一座沙漠綠洲城市,崛起于公元1世紀到3世紀之間,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中轉站。從巴格達出發(fā),沿幼發(fā)拉底河前行,穿越沙漠地帶至帕爾米拉,便可至大馬士革或地中海沿岸各港口。
公元271年,羅馬皇帝奧勒良東征帕爾米拉,在兩場戰(zhàn)役中擊敗了當時帕爾米拉的統(tǒng)治者芝諾比亞(Zenobia)女王,將她俘虜并帶回羅馬。在奧勒良的凱旋儀式中,女王戴著黃金鐐銬被拖行示眾,而曾在她統(tǒng)治下盛極一時的帕爾米拉,則已被劫掠并摧毀。
1957年,在修建敘利亞沙漠地帶的石油管道工程中,施工人員偶然發(fā)現(xiàn)了一處地下墓穴,沉睡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帕爾米拉從此重見天日。在方圓約6平方公里的遺跡上,考古人員清理出塔樓、壁壘、墓穴、柱廊、雕像……以及多座宏偉的神廟。
1980年,帕爾米拉古城遺址被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
2015年,帕爾米拉古城被“伊斯蘭國(ISIS)”控制,城內的貝爾神廟、四柱殿和羅馬劇院遭到嚴重破壞,著名的巴爾夏明神廟、貝爾神廟和凱旋門都被炸毀。著名文物保護專家、原敘利亞文物和博物館管理局局長馬曼·阿卜杜勒-卡里姆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:“我一輩子都會記得巴爾夏明神廟被破壞的情景?!?/p>
令人欣慰的是:ISIS的勢力被趕出帕爾米拉之后,多國專家隨即啟動了對帕爾米拉古城的修復:古城中的地雷被俄羅斯專家清除;法國專家借助之前對貝爾神廟進行三維掃描后留下的高精度數(shù)字化檔案,完成了神廟的虛擬修復方案。
在敘利亞文物保護工作者們的不懈努力下,戰(zhàn)爭期間,敘利亞政府從各省共轉移或妥善安置文物30萬件,占到敘利亞全部出土文物的九成以上,其中大部分被運到首都大馬士革保存。
“極端分子把紙送進火堆,而我們竭盡全力,將其從他們手中搶回。爭奪中,紙會被撕碎,但那總比燒成灰燼要強。”馬曼·阿卜杜勒-卡里姆說,“當所有博物館都重新開放了,我們就可以說,敘利亞危機結束了?!?/p>
Copyright ? 2001-2025 湖北荊楚網(wǎng)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營業(yè)執(zhí)照 - 增值電信業(yè)務許可證 - 互聯(lián)網(wǎng)出版機構 - 網(wǎng)絡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 -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許可證
版權為 荊楚網(wǎng) www.cnhubei.com 所有 未經(jīng)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