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一閣,國內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,距今已有450多年歷史。如今,無數人慕名而來,游園、看展、賞古籍、購文創(chuàng)、參加讀書活動,在與古籍、讀書人、藏書人的歷史對話中,得到智慧啟發(fā),滋養(yǎng)浩然之氣。
歷史上,以天一閣、古越藏書樓、鐵琴銅劍樓為代表的私家藏書樓聲名在外。藏書樓,顧名思義,其要在“藏”。著名學者黃宗羲曾感慨,“嘗嘆讀書難,藏書尤難,藏之久而不散,則難之難矣!”中國古代,讀書難、藏書難,書籍防火、防散失和毀壞也是十分困難的事。因此秘不示人也就成為多數藏書樓的規(guī)矩,天一閣甚至嚴苛到“代不分書,書不出閣”。
當歷史走到當下,天一閣已經從私家藏書樓變?yōu)楣膊┪镳^,成為全社會的文化寶庫。從“私”到“公”、由“秘藏”到“開放”,彰顯了文明的進程,公共文化服務的發(fā)展讓每個人都能平等地享受高質量的文化資源。書藏古今,全民共享,歷經滄桑流傳下來的這些寶貴的典籍版本得以在延續(xù)文脈的同時,滋養(yǎng)人們心靈,推動社會進步。
藏書樓的開放不僅給了更多人接觸古籍、愛上傳統、親近閱讀的契機,也給更多私人藏書以回歸社會、讓大眾共賞的機會,這是一個良性循環(huán)。幾乎每年,天一閣的館藏書目都在增加,一批批收藏家和市民化私為公、慷慨捐贈。百川歸于海,潤澤全社會。
話說回來,即便對外敞開大門,對于很多人來說,古籍還是比較陌生的。如何更好地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,吸引更多人主動走近古籍、接觸和愛上傳統文化?開發(fā)文創(chuàng)、走進學校、制作動畫、走到線上,成為許多古籍保護單位的新探索。天一閣開發(fā)200余種讀書主題文創(chuàng)產品,并在青少年中廣泛開展古籍修復、裝裱拓印體驗,對修復工作進行的網絡直播吸引大眾“云圍觀”,走進地鐵站的《老范修書記》展覽參觀人數超15萬人次,“書與我的故事”“開卷”“小小修復師”等系列活動反響熱烈……通過諸多努力,古老悠久的書籍、文字、裝裱和修復技藝,得以與年輕人產生更多互動,越來越多人加入到傳承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的行列中來。
“古籍熱”不斷升溫,但時刻不能忘記的是,古籍具有文物屬性,必須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。怎樣更好兼顧“藏”與“用”?科技的進步給出了答案——古籍數字化?,F在,通過天一閣古籍數字化服務平臺,讀者足不出戶就能閱覽和研究珍貴古籍;“中華古籍資源庫”陸續(xù)推出13.9萬部(件)古籍數字資源,免去了讀者往返奔波各家圖書館的時間,為深入挖掘古籍的深厚內涵和時代價值提供了極大的便利。
最是書香能致遠。從歷代的2000多位進士,到如今的100多位中國科學院、中國工程院院士,天一閣所在的城市寧波,讀書修身、讀書興業(yè)的傳統余韻綿長,書與人彼此成就。形成愛讀書、讀好書、善讀書的濃厚的社會氛圍,也為一個城市注入持久的精神力量。希望以圖書館、博物館為代表的公共文化機構不斷創(chuàng)新服務方式,傳承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,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,讓我們奮斗的腳步更有底氣、更加自信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4年11月17日 07 版)
Copyright ? 2001-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營業(yè)執(zhí)照 - 增值電信業(yè)務許可證 - 互聯網出版機構 - 網絡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 -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許可證
版權為 荊楚網 www.cnhubei.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