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西寧7月28日電(潘雨潔)28日,微電影《五十七公里》舉辦線下觀影會,影片出品方、主創(chuàng)團隊與觀眾分享拍攝過程、幕后故事、觀影體會。該片講述了50多年前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一群“雪山愚公”修建公路的故事。
經過一年半的策劃討論、劇本撰寫、拍攝和剪輯制作,由中共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委、瑪沁縣人民政府、中國新聞社青海分社、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出品,中新社(北京)國際傳播集團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承制的微電影《五十七公里》終于和觀眾見面。
20世紀70年代,物資匱乏、環(huán)境惡劣的青海省果洛州瑪沁縣雪山公社,在公社書記陶振華帶領下,黨員干部和牧民群眾花費五年時間、歷經千辛萬苦,僅靠雙手和簡單工具,修出了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,深居雪山的幾代人終圓筑路夢。該片即改編自這一真實事件。
中國新聞社青海分社社長胡鐘藝介紹,該片以“兩代人溫情接力重走來時路”為主線,年代戲與現代戲交錯、貫穿全片,主創(chuàng)團隊克服了高寒缺氧、極端天氣等重重困難,呈現出質樸感人的故事,傳承“雪山愚公”的精神。
出品方代表、青海省果洛州委副書記、瑪沁縣委書記楊文淵表示,該片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體現,希望它成為一張“名片”,邀請更多觀眾親自前往故事的發(fā)生地——黃河之源、阿尼瑪卿雪山腳下的瑪沁縣,感受鄉(xiāng)村新貌。
觀影后,現場觀眾交流、分享心情和感悟。陶振華書記之女陶勇健表示,父親甚少向家人提及當年修路時的情況,“這部影片像一扇窗,帶我回到過去的艱難時光,也讓我更加了解父親?!彼f,“我現在很感動,也很想他?!?/p>
影片中公社干部的原型之一達日杰,講述了當年的修路經歷,引發(fā)在場觀眾共鳴。主演們表示,劇本中真實樸素的故事情節(jié)、主角們身上“為有犧牲多壯志”的英雄氣概,無不成為塑造角色時的動力。
“拍攝期間,我們經歷了很多次崩潰,又一次次被治愈,這是一段難忘的經歷,也希望把這樣的精神能量傳遞給觀眾?!睂а葜苋鸪阶咏榻B,從場景的搭建到微小細節(jié)的呈現,主創(chuàng)團隊力求嚴謹、真實,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、果洛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獻禮。
青海省廣播電視局副局長、青海影視藝術家協會主席王育宏在致辭中表示,該片是青海影視文化藝術發(fā)展的生動注腳,“這57公里路,如一條穿越時空的紐帶,將過去與現在緊密相連,前輩們從貧瘠中開辟希望,直到現在依然滋養(yǎng)著我們的心靈?!彼f。
青海省委宣傳部副部長、省電影局局長李現曾,省文聯副主席扎西,相關影視主管部門、影片指導單位、支持單位的嘉賓一同參加觀影會。
Copyright ? 2001-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營業(yè)執(zhí)照 - 增值電信業(yè)務許可證 - 互聯網出版機構 - 網絡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 -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許可證
版權為 荊楚網 www.cnhubei.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